• Description slide 1

  • Description slide 2

  • Description slide 3

  • Description slide 4

  • Description slide 5

  • Description slide 6

  • Description slide 8

Copyright 2024 - 上海缙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向不朽的徕卡M3致敬:有史以来最具影响力的测距仪35mm相机的前辈和后代

用户评价: 0 / 5

减星减星减星减星减星
 

 

作者:  Jason Schneider

在过去一个世纪的35毫米徕卡相机的万神殿中,1954年的徕卡M3是至高无上的。只有1914年的原型Ur Leica,1925年的第一个生产Leica(A型)和Leica II(D型)是第一个内置耦合测距仪的螺杆式Leica,在徕卡历史上标志着可比较的转折点。徕卡M3是集成设计的杰作,使得徕卡测距仪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性能水平,并推动了摄影行业的发展,因为其他领先的相机公司应对了它所带来的挑战。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如果没有设置标准的相机M3并设定了可更换镜头测距仪35mmm系统的可能限制,那么35mm SLR(数码单反相机)的崛起令人怀疑。

 

Leica M3 l两次卷片版本 带可伸缩版本的50mm F2 Summicron 标准镜头

与大多数伟大的设计一样,徕卡M3是现有技术中最精湛的混合体,其中包含许多卓越的创新,使其与众不同,并将其转变为永恒的经典。卡口式安装,组合式愤怒/取景器以及快速胶片卷片杆是M3与Wetzlar制造的前辈(以及1957 - 1960年辉煌的Leica IIIg)不同的三大关键特征,所有这些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徕卡M3带有复杂的旁轴取景测距系统 (编者按:这幅是原理图,原作者对M3的了解还是非常不足,实际的M3测距系统比这个图复杂的多)

 

1932年的Zeiss-Ikon Contax I是徕卡的第一个重要竞争对手,有一个卡口式镜头支架,1936年的Contax II增加了一个极好的长基座/取景器,尼康在开创性的时候使用了一个Contax式卡口式支架1948年的尼康M和随后的所有S系列测距仪尼康,所有这些都具有出色的组合范围/取景器。佳能坚持使用39mm Leica螺丝安装在可更换镜头测距仪相机上(最终为7系列Canons上的长镜头增加了一个辅助外卡口),但1946年的佳能S-II成为第一款具有组合范围的日本测距相机/取景器,是所有后续螺丝安装教规的标志性特征。口袋型相机Exakta B和夜间Exakta,都在1934年推出,有很长(290度!)1936年的Kine Exakta是世界上第一款广泛分布的35mm单反相机。最初的徕卡M3配备了传统的右手胶片过片杆,可以在2短的时间内推动胶片,但是随着大众需求的屈服,他们在1957年从序列号915251开始改为单次过片。

 

 1932年的Contax I带卡口式安装50mm F3.5 Tessar镜头

 

1965年的佳能7S配备35,50,85,100和135mm视差补偿框架线

 

也许M3的最独特和最具特色的是其华丽的多画面范围/取景器,它提供了一个明亮,清晰定义的测距黄斑(编者按:这个说法不太正确,应该是“实像式测距图像”),精确对准,可用作分割图像测距仪,从而提高聚焦精度。其突破性的高放大倍率(0.92倍)多画幅取景器是第一款采用真实投影视差补偿框架线的画面线,描绘了50mm,90mm和135mm镜头的视野。由单独的磨砂光收集窗口照亮,框架线自动分度,这意味着当您安装相应焦距的M卡口镜头时,右框架会自动出现在取景器中。您还可以通过位于前取景器窗口下方的手动框架选择杆预览使用其他镜头的效果。

 

虽然徕卡在M3内置的视差补偿中将其带到了惊人的功能复杂程度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想法。无数非光学取景器具有可调节的后视镜,可以升高或降低以更精确地构成不同距离的拍摄对象。许多配件的鞋架式光学探测器,如1933-1939的Leitz VIDOM通用取景器(覆盖35-135mm的焦距)和改进的Leitz VIOOH(1939-1963),使用由a控制的齿轮倾斜机构提供手动视差补偿。校准距离表盘。第一台内置“自动”视差补偿的摄像机可能是1937 - 1944年由爱沙尼亚工程师Walter Zappa设计并在拉脱维亚里加制造的原始尺度聚焦Minox。

 

但可能对光荣的M3取景器产生最大影响的视差补偿设计可能来自(所有人)位于密歇根州安娜堡的Argus相机公司,以其极其受欢迎的相对便宜的35mm相机而闻名(例如传说中的阿格斯C3“砖”,正好针对大众市场。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军事合同,阿格斯开发了一种新方法,用于在反伽利略光学取景器中呈现锐聚焦的照明框架线,该方法优于之前在其他相机上使用的Albada反射设计,尤其是蔡司Super Ikontas。由于用于照亮框架线的光线穿过面向前方的窗口而框架线光罩没有位于光路中,因此对光罩本身的设计没有尺寸限制,M3取景器设计的关键点。由于前镜头没有像Albada系统那样具有反射功能,因此它具有更大的设计灵活性,徕卡可以充分利用它。具有讽刺意味的是Argus的精彩设计从未在Argus测距相机中出现,主要是因为它的成本,复杂性和尺寸,但它被用于1947-1952的Argus 21 Markfinder,这是Argus的一个有吸引力的焦点聚焦表兄弟C4使用自动视差补偿“叠加指导以便更容易组合。”尽管销量低迷,但它仍然被认为是其时代的取景器开发的高点。

 

1954年 Argus 35-2

 

在1954年的Leica M3中,Leitz通过直接但昂贵的权宜之计解决了Argus的难题,实际上,将一个完整的天文望远镜构建到范围/取景器组件中,其内焦点与框架线掩模处于同一平面,正如他们在20年前设计的VIDOM安装在鞋上的取景器一样。在M3探测器中,架设式屋顶棱镜位于右侧测距仪窗口的后面,因此它在进入测距望远镜的反射光学系统之前将入射光束反转。望远镜物镜本身在镜头聚焦时移动,而不是转动右手棱镜以反转光束。通过将物镜的焦距与正场镜头相匹配,测距仪贴片实现了与主取景器相对应的放大倍率(0.92倍)。辉煌。

 

通过将测距仪机构耦合到取景器遮罩,投影的框架线横向和垂直移动以补偿视差,并通过在镜头支架上添加耦合凸轮,自动选择合适的框架线以匹配使用中的镜头的覆盖范围。虽然M3的取景器是一项非凡的成就和有效的构图辅助,但它远非完美。全视差补偿仅在1米处发生,与一些写入者的说法相反,徕卡M帧线不会扩展和收缩以调整图像场的变窄(由于有效焦距的增加)接近。据我所知,唯一提供视差补偿框架线的测距相机是固定镜头型号,

 

 

令人惊讶的是,在1954年的重要年份,日本的小型创新测距仪35s制造商Aires宣布了Aires 35-II,这是一款非常出色的固定镜头叶片快门型号,其中包含一个简化但非常有效的自动视差补偿范围/取景器带有移动场框架线!为了与Leica M3竞争,M2和M4尼康于1957年推出内置视差补偿框架线的尼康SP,此后不久,佳能紧随其后,将巧妙的多画幅线/取景器融入其伟大的VI-和7 - 系列可互换镜头测距仪佳能。在70年代,Leitz与Minolta合作设计了具有自动视差补偿功能的紧凑型Leica CL(1973年发布),1981年Minolta继续自行生产卓越的Minolta CLE,具有视差补偿框架线和先进的曝光自动化功能。1999年,柯尼卡推出了他们出色的M-mount Hexar AF,配有6帧线取景系统(一次显示两个),与徕卡M6非常相似,但不太明亮。最后不久,日本相机和镜头制造商Cosina重振了Voigtlander的名字,推出了一系列M-mount Bessa 35mm测距相机(你猜对了)多帧取景器和自动视差补偿框架线。

 

 

我最喜欢的Cosina制造的35毫米测距相机,到目前为止最漂亮的是2005年至2012年的Zeiss Ikon(又名Zeiss Ikon ZM),据说是在Zeiss Oberkochen的要求下制作的。ZM具有  TTL  中央重点  测光,范围为0至20  EV (ISO 100)读取快门,带快速装载系统的铰链后背,以及类似于Leica CL的底座安装式倒带曲柄。取景器的放大倍率为0.74,并配有一个测距仪,底座长度为55.5mm,略长于Leica M7。明亮的投影自动分度视差补偿框架线覆盖了常用的28,35,50和85mm焦距,28和85mm框架线同时显示。相机正面还有一个手动框架选择杆,用于预览其他镜头的效果。其他功能:电子控制的垂直行程焦平面快门,A模式下的速度为1/2000秒至8秒,手动模式下的速度为1/2000秒至1秒加B,以及1/125秒的X同步。

 

 

这些年来,唯一的多帧,视差补偿35mm测距相机仍然保持不变?令人敬畏的徕卡MP和徕卡MA,仍然是全新的。幸运的是,华丽的徕卡M3也存在于我目前的数字万人迷中,最高级的徕卡M-10P拥有一切,包括心爱的M3外形。

 

 

 

(编者补充:结尾处让我们回顾一下M3经典的装片方式,很多初次涉及徕卡M相机的朋友或许会说这是一个脑残的设计。其实设计的人考虑比较周全,除了整体机身外壳提供良好的防护性能之外,这幅照片给了大家最好的解释。明白这个方式在冬季操作时的优势了吗?)

 

 

f t g m